眼睛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,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。当眼底血管堵塞,视力随之下降,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在应对这一难题上,中医有着独特且丰富的调理手段,为患者带来希望。
一、中医视角下的病因病机
从中医理论来讲,眼底血管堵塞与人体的气血、脏腑功能密切相关。气血是滋养眼睛的物质基础,若气血运行不畅,瘀滞于眼底脉络,就如同河道淤积,水流受阻,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顺利送达眼部各个组织,眼睛得不到充足滋养,视力便会下降。
肝在中医中主藏血,开窍于目,肝脏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盈且循行有序,目得血养而能视。若长期情志不舒,肝郁气滞,气行不畅则血行瘀滞,易导致眼底血管堵塞。
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若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,脾胃运化失常,气血生化乏源,同时水湿内生,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,阻滞脉络,也可引发眼底血管病变。
肾藏精,精生髓,髓通于脑,目系上属于脑,肾精充足则目窍通利,视物清晰。肾阴亏虚或肾阳不足,均可影响眼部气血的正常运行,导致眼底血管出现问题。
二、中医调理方法
展开剩余70%(一)中药方剂
血府逐瘀汤加减:这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。方中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,能有效改善眼底血液循环,消散瘀血阻滞。对于因气滞血瘀导致眼底血管堵塞、视力下降的患者较为适用。根据患者具体症状,若肝郁明显,可加柴胡、枳壳等疏肝理气之品;若伴有脾虚,可酌加党参、白术等健脾益气药物。 补阳还五汤:主要针对气虚血瘀型眼底血管堵塞。黄芪大补元气,气旺则血行;当归尾、赤芍、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。通过补气活血,改善眼部气血运行,缓解视力下降症状。临床应用时,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进行灵活加减。(二)针灸推拿
针灸治疗:选取眼部周围穴位及远端相关穴位进行针刺。睛明穴位于眼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,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,针刺此穴可直接疏通眼部经络气血;攒竹、丝竹空、瞳子髎等穴位,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。同时,配合足三里、三阴交等远端穴位,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,能健脾和胃、补益气血;三阴交是肝、脾、肾三经交会穴,可调节三阴经气血。通过整体与局部穴位的配合,促进全身气血运行,改善眼底血管堵塞状况。 推拿按摩:患者可自行进行简单的眼部推拿。用双手食指指腹轻轻按摩眼眶周围,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 10 - 15 圈,力度适中,以眼部微微酸胀为宜。还可按摩睛明、攒竹、四白等穴位,每个穴位按摩 1 - 2 分钟。日常坚持眼部推拿,有助于促进眼周血液循环,缓解眼部疲劳,对改善眼底血管堵塞也有一定辅助作用。(三)食疗辅助
木耳山楂饮:取黑木耳 10 克(泡发)、山楂 15 克。将两者洗净后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煮 20 - 30 分钟,可加少许冰糖调味。黑木耳有活血化瘀、软化血管的作用,山楂能消食健胃、行气散瘀,常饮此饮可辅助改善眼底血液循环。 杞子女贞子粥:准备枸杞子 15 克、女贞子 10 克、粳米 100 克。先将枸杞子、女贞子洗净,加水煎汁,去渣后与粳米一同煮成粥。枸杞子滋补肝肾,女贞子能补肝肾、明目,此粥对于肝肾阴虚型眼底血管堵塞、视力下降有较好的食疗效果。三、中医调理的优势与注意事项
中医调理眼底血管堵塞、视力下降,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,从根本上调整人体气血、脏腑功能,改善眼部血液循环,不仅能缓解视力下降症状,还能增强身体整体健康水平。且中药、针灸等治疗手段副作用相对较小,对人体的负担较轻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患者在接受中医调理期间,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眼底情况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若眼底血管堵塞情况严重,如突然发生的大面积血管堵塞,视力急剧下降,应及时采取西医急救措施,如溶栓治疗等,待病情稳定后,再结合中医进行后续康复调理。
总之,中医在应对眼底血管堵塞、视力下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,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恢复视力健康的选择。大家应重视眼睛健康,一旦发现问题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积极治疗。
发布于:山东省